覆盖“衣食住行” 饿了么做好“小事”温暖外卖送餐之路
时间: 2024-10-24 03:32:28 | 作者: 行业新闻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和平台经济的深入发展,新就业形态给了人们更多元的就业选择。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新就业群体为城市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正在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关乎着众多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就业空间的持续拓展。近日,饿了么在蓝骑士仲夏夜宣布,骑士“暖新餐”已覆盖23城、多个“骑手新家”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启用、全国首个外卖骑手水上闯关综艺专场节目上线……正在让更多外卖蓝骑士更有获得感。
为了更好推进解决蓝骑士的急难愁盼问题,饿了么从“小事”做起,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一个点、一餐饭、一张床”等综合性服务,服务好城市一线的蓝骑士们的“衣食住行”。
“一个点”是骑士驿站休息点。为方便蓝骑士出行,饿了么联合多方建立一批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楼宇党群服务站、蓝骑士党群服务站,形成“一核多级”的骑士驿站矩阵,在全国建成35个五星党群服务示范站点。当下,超过10万个骑士驿站在骑手工作地图上点亮。
关注“一餐饭”,推进骑士餐专项行动。饿了么联合工会、政府职能部门、爱心商家等,通过“工会+平台+商家”专项整合补贴的方式,把面向骑手的健康平价餐食项目拓展到全国,降低新就业群体的用餐成本,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就餐难、就餐贵”的现实问题。目前,饿了么骑士餐已在全国23个城市上线多万人次。
围绕“一张床”,建设“骑手新家”。饿了么为蓝骑士提供“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性租房,着力破解骑手住宿难题,为蓝骑士带来住宿、用餐、运动、休闲、充电等一站式生活服务。
此外,在这个夏天,全国数十万蓝骑士也收到了饿了么发放的夏日清凉包,包括防晒服、冰袖、防晒面罩以及大容量水杯、手机防水袋等。中秋期间,全国10多万蓝骑士连续多年收到了饿了么专门定制的中秋月饼礼盒。
“衣食住行”每一件都是外卖骑手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城市立足过程中要关注的事情。饿了么希望做好“小事”,织密以外卖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网,打通相关服务堵点,解决蓝骑士们的后顾之忧。
随着新就业群体的壮大与社会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建设更好职业环境,也愈发受到重视。平台在物资保障之外,也在持续关注蓝骑士的精神需求。
2022年蓝骑士节,饿了么曾发布行业首个“骑手成长发展体系”,为骑手不同成长周期提供支持产品,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服务骑手发展;2023年蓝骑士节,饿了么推出行业首个骑手公益激励体系,让蓝骑士们自发的公益行为被看见、被记录、被重奖,以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和发展激励三大配套,回应每一份善意,形成正向循环的社区服务生态。
骑手们是城市奋斗者、城市守护者,也是城市社区侠、城市建设者。对他们来说,送外卖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可以持续上升的稳定职业。打造成长发展体系,让他们被温暖,让善意被“看见”,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助力骑手们更有奔头、更有方向,为城市增添更多暖意。
数据显示,全国职工总数有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问题,关乎着众多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就业空间的持续拓展。
由于用工模式较为复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自身的风险承担接受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从多方面保障网约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饿了么推出的一系列机制,让外卖骑手得到更多支持,也为全社会营造尊重、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探索创新范例。从骑士餐到骑士驿站,再从成长发展体系到水上闯关活动,不能离开平台、商家、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全方位的就业“保护伞”,仍需政策、平台、商家、消费者等合力持续投入,需要社会“大合唱”。(金昱希)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林草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新产品出售的收益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能大大的提升13秒。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